Our Sweet Bitter Memories

分类: 生活点滴 Life Stories (Page 3 of 3)

生活点滴

扬州 扬州

1号在扬州

1号在扬州

1号2号我们待在扬州。国庆,四处人如泉涌,因而没去挤二十四桥,也不在小廊回合处流连。只是大部队行动,浩浩荡荡一群人,去了荷花池,又到动物园,然后看夜景,第二天去了体育馆又去市区。宝宝玩得很是开心,看了孔雀,可惜停留片刻即走,没骗到它开屏;第一次见到漂亮的红嘴天鹅,还一起分享了宝宝爱吃的海苔雪饼;小老虎弓着身子被工作人员捉入笼中,宝宝很是好奇,看得目不转睛……还破天荒主动申请坐了空中轨道火车。火车在空中转圈,我都有点晕晕的,宝宝下车后居然面无惧色,神色如常,只是再不肯坐第二次。不过相对温和些的蚂蚁车,却是叶公好龙,看着喜欢,坐到车上开始怯场,最后以一句“宝宝长大了就敢坐蚂蚁车了”收场。

我是更喜欢扬州的景致。处处小桥流水,出门即景,白天的城市让人心境疏朗;古城的气息用现代的灯光烘托,扬州的夜晚美轮美奂。特别是夜间在运河时分,真正是一场视觉的盛宴。人固然多,但是因为夜色的缘故,倒不觉得拥挤,也没有喧哗,都在等着看花灯。站在桥沿,头顶是杨柳依依,脚下是波光粼粼,远处火树银花,华灯如练,近处游人如织,笑语欢声。仿佛时间停驻,岁月不前。正在此时,灯船列队而来,色彩斑斓到极致,目不暇接之余,由起初的惊艳自然开始惊叹。灯船一艘艘富丽堂皇,极具匠心。更兼丝竹管弦,或者动感十足的劲舞,仿佛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演绎繁华。宝宝也安静之极,只是睁大了眼睛,怕错过似的一艘一艘看得仔细。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“扬州号”,两只硕大的龙头左右探索,喷出密密的水线来。一排琵琶“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,给车队一个完美的收梢。

回大姨奶奶家的路上依然沉浸在满目山河的绚丽中,街畔的灯光在节日时卯足了劲光鲜耀眼,比不过别致比灿烂,比不过灿烂比富丽,比不过富丽比匠心。最喜欢的是飞檐上的灯,极简洁的几盏,参差错落着,隔得不远不近,颜色变化不疾不徐,你起我落,你应我和,前后左右一一对应着,如同水滴一滴一滴坠落,不问世事。不过惊鸿一瞥,却令人回味良久。

扬州,真正是一座灯城。住在其中,兼之心境平和,实在是生平赏心乐事了。

出游普陀山

不是第一次去普陀山。不过上一次要追溯到N年前,那时候还没嫁人。这次却是学校安排的旅游。8、9、10在普陀山、宁波、奉化一带转悠了三天。

天气炎热,回来后晒黑了一层,痘痘也一颗两颗三四颗悄悄地冒了出来,不过旅游总是愉快的,因为心情很放松。跟着旅行社走,行程总是匆匆。不过也有印象深刻值得记录的二三事。

首先是接近普陀山时在海边看山间的云。先是觉得近。向远处延伸,云越压越低,最后似乎就是从山上生出来的。近得仿佛可以随手扯下一片来,或者踮起脚就可以凑到白云耳边去。接着是清,纯粹透明的云,很自然地想起一句诗:云无心以出岫。海边的云,真正是“心无杂念”,随意组合,自在优游,却怎么也失不去那股清透灵动。有两三处绕山的云也叫人过目不忘,缠住山的一侧,如烟如雾般袅袅不绝,明明见它绵绵前行,然而半天过去,却依然还在原地,扎了根一般。真正是奇。如果可以,真想把海边的云带回靖江。这里的云已让我入迷,如果到了拉萨,再去看云,大概只能以“虔诚”的心情了。

最开心的是在海边。上次去的是千步沙,这次去了百步沙。玩疯了,笑疯了,踢水踢疯了。=。=谁让我没住在海边又喜欢水呢,到了海边就忍不住“本性毕露”了。坐了快艇和水上三轮。水上三轮其实我喜欢就在海里停下来,然后舒舒服服坐着看海看人看天空,可是夏昀不喜欢,说没有安全感。=。=坐快艇的时候特别放松,驾驶者故意开得颠簸,摇来晃去,让我们体会“在风口浪尖上乘风破浪”。六个人齐刷刷地大叫,可又不约而同觉得很有意思。不过站起来时,腿都有点发软了。记得上次来,最喜欢的是沙滩,很细致很柔软,舒服得让人不想离开。这次却是忙不迭地跳到海水中,因为沙子虽细虽软,却烫脚得很,不赶快拔出来,估计可以来一道“烤猪蹄”了。拍了不少照片,可是正面特写几乎没有,因为都不专业,而且都是在玩的时候抢拍,乱糟糟好多人。反正拍下来不是为了记录样子,而是为了记录快乐。

比较惊心动魄的是去蒋介石故居时经过的盘山公路。走过后才知道“盘山”二字为何意。窄窄的路,车子不停地几乎是360°的大转弯,眼睁睁地看着前面坎坎贴到边了,客车又险险地绕过去。这边刚嘘一口气,猛抬头又是一个大转盘。感觉应该钢筋铁骨的大客车变成了一条蛇,身子随时可以大幅度地扭转。不由不感慨,驾驶员的技术真是了得。看到的故居没多大印象,爬上的山道倒反客为主了。据说比这险峻的大有“山”在。看来开车需要胆量,坐车也需要胆量啊。

5.1去青岛只看到了海,却没踩到沙子,总觉遗憾。这次弥补了,所以值得记录的虽只寥寥,也不虚此行了。

紫藤开过(应邀写回忆)

似乎已经是数年之前,在泰师校园内初遇紫藤长廊,便一见钟情,时时流连。紫藤这样一种很寻常的花,年年见它很恣意地盛开着。细细碎碎深深浅浅的紫,摇曳在浓浓密密沉沉稳稳的叶间,一骨碌一骨碌牵成串,铺张地采摘阳光,承接轻风。每一穗花紧密相依,彼此推着挤着,现在想起,真像是彼时年少的我们,连表情都学了个十足十——一串串开得那么任性,好似都在嘟着脸儿,将所有的情绪和希望铺泻出来。

紫藤架下一年年光阴掠过,我同许多同样有着生动面庞的少年一起,由懵懂开始憧憬,由茫然开始追寻。常常刻意地在此逗留,或是埋头苦读,忘却时光;或是三五知交惺惺相惜,把手夜谈。更多的时候,只是悄然而过,可是记忆,已在不知不觉中张开口袋,全盘兜揽。

走到长廊的尽头,便是教室的方向。最初的时候教室是平房,古老的房子,长长的屋檐,门口两根并不斑驳的暗红柱子。雨天站在廊檐下,看笑嘻嘻的同学擎着伞踢踏而过,渐渐消失在一根又一根的长柱后面,留下一个回味良久的背影,自己先被打动了。这样的景致随着一年后大规模的校园改建而消失,曾怅然良久。就是在这古趣盎然的房子里,我结识了一批性格迥异,然而同样热情单纯的同学,兜兜转转十年后,可以一同去回顾当年的卤莽直率,在会心一笑后心境温暖。

班主任叫张剑,我们是他的第一届学生。报到的第一天,他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欢迎晚会。在简陋的环境里,他尽可能安排得隆重。精心设计的黑板报,点缀着礼花的教室,使拘谨的我们渐渐放松下来。羞涩的师范一年级的孩子,激情澎湃的刚毕业的大学生;生涩的节目表演,不自然的自我介绍,让那个夜晚在每个人的心中,烙下了深深的印痕。

三年后,在张剑老师的鼓励下,我坐进了大专的课堂。仿佛是撩起了窗帘的一角,远远近近的景致扑面而来。熟悉的老师带来的,是俨然不同的新理念。如今,偶尔翻动以往的书本,课堂上的一言一笑隐于字里行间,顿觉亲切难言。那时教文学概论的戚玉生老师惯爱语出惊人,经常从世人皆以为寻常的文章中翻出新鲜意境来,听得在座同学一惊一乍,而后颇以为然。“百炼钢化为绕指柔”这句名言蔓延自常康老师的古典文学课。听他的讲座,情感是要跟着大开大阖的,视线也要一起大开大阖——讲到激情处,他会直接宣诸于手,“刷刷”几下,斗大的字极遒劲地耸立于黑板。特别是那一竖,蜿蜒而下,直透时光,令人过目不忘。爱上郝战平老师的现当代文学课的人也是极多的,看他指点文字,听他爱憎分明,总是恨下课铃声太急。“那哒哒的马蹄,是美丽的错误”令在座女同学纷纷黯然。马蹄声依旧在纸上沙沙地踏响,郝老师性格鲜明的评点却再难有机会聆听了。崇拜者同样众多的孙建国老师,课堂侃侃而谈,文章纷纷问世,招惹得多少爱做梦的少年,前仆后继地拥挤到文学之路上。每日圈圈点点,时时拨拉笔尖,但求得其几句指点,朴素文字似乎便能熠熠生辉。

而今回首,那些具体的情节多有迷离,那全心投入的情怀,却是刻录在回忆中的解说词,一遍一遍反复地回放。经常听见母校的消息,会有一刹那的错觉,仿佛正坐在旧日的课堂,以一个学生的身份,听着范荫荣老师的小语教,试图将他的诙谐复制成自己的风格;又似正蹙眉倾听李如齐老师的教育心理学,或者在张桐林老师的良药苦口下诚惶诚恐,惟恐会因一时的蹉跎留下一世的怅惘。

终究是回不去了。不光时间,还有热情。当年的紫藤架下,回忆尚没有机会发酵的少年的我,正自顾自地做着文学的梦。

紫藤长廊的转角处是一个小小的稿件箱。每天日暮时分,我会捏着一把钥匙,迈着轻盈的脚步,走向它。那时的我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伴,把几乎所有的时间放逐在对文字的寻寻觅觅中。于是校报《蓓蕾》,便成了我们梦想的起跑点。

那是一段纯粹的岁月,心无杂念,为了每篇稿件斟字酌句,煞有介事的争辩染红了面颊。采访,记录,跑报社,送校样,一次次甘之如饴。每每泛着油墨的报纸印出来了,便是一种尘埃落定的满足。默默念起那些日渐遥远的名字,已无从描摹当初的默契,只能将共同的足迹细细珍藏。我的朋友陈华男说:难道许多情感是时空的距离就可以稀释消融的吗?在我是不能想象的。终究庆幸,经过了那么多年的积淀,当初因《蓓蕾》相遇相惜的知交好友,走过了蓓蕾初绽的“恰同学少年”,又一起走向盛放后的沉静从容,依然彼此相望,不曾远离。

五年的光阴,有那么多的欲说还休。后来,我将求学时的十三本日记付之一炬。腾腾的烟雾,划开了一道清晰的分水岭。我不无惋惜地想起,图书馆里想要看的书还没有借全,和同学的小小误会还没能鼓足勇气去解释,我青涩的理想还没来得及发芽,我们的九三(四)班歌,我还没有背熟。

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。不过就是须臾,我已站在十年的对岸,去看当年花架下携着书卷的身影。真是恨不能伸出一只手去,抓牢当日粗略度过的岁月。

紫藤年年施施然地开,然而流连的脚步已换了一茬又一茬。我甚至不知道,那灼灼耀眼的长廊,是否依然如故。离开得已经太久了,曾经属于我们的那一季,也已成为陈年底片的背景,在无心翻动的时候,隐隐余香,依依不绝。

Newer posts »

© 2025 Lovely 家

Theme by Anders NorenUp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