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给我三天黑暗
——读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有感
朱心潼
海伦·凯勒,一位投身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盲女,一位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岁月的弱女子,也是一位被《时代周刊》评为“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”的奇女子。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,一直无比眷恋着光明。她说,她最希望得到的,就是只陪伴了她19个月的光明。
她假设着,如果出现某种奇迹,她能睁眼看三天,那么她会无比珍惜这段时光,她会如此度过:
第一天,她要奉献给她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。她认为人们的善良、温厚与友谊使她的生活值得一过。她希望首先凝视她的老师,再把朋友们的内在美的外部迹象铭刻在她的心中。
第二天,她要去了解人与自然的历史。她将在黎明起身,去看日出。她想看人类进步的奇观,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——通过博物馆。晚上,她要在剧院或者电影院中度过。
第三天,她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,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城市去。去感受人脑的力量和独创性,去看帝国大厦的顶端,沿着第五大街散步,作一番环城游览。
三天后,她不会懊悔,她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。这些回忆有如一根根甜美多汁的甘蔗,足够她重返盲人生活后的一生细细咀嚼。
读完了这些语句,我的心弦仿佛被什么拨动了一下。海伦·凯勒,她对光明的要求那么小,三天,仅仅需要三天,就可以充实一辈子。而我们虚度了多少个“三天”啊!因为拥有,而不知道珍惜。
假如,让我陷入三天黑暗,那我会做些什么呢?
堕入黑暗之后,我肯定惊慌失措,如同闯进机关的鸟、游进网中的鱼,不知道该怎么逃脱现在的处境。最初的惊慌过后,我会开始自怨自艾,埋怨之前自己对光明的忽视,对色彩的漠然。接着,我也许会学习黑暗中行走的技能,可这谈何容易!我会不会赖在地上再也不想动弹——长期光明中的舒适生活造就了我软弱的性格,侵蚀了我的意志力,让我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毫无反击能力。经过一天的黑暗、一天的提心吊胆,我累得像堆泥巴,只想躺到床上。可上楼拐弯又成了我的难题。于是我摸索着,抓着楼梯栏杆,迟迟疑疑地来到二楼,磕磕绊绊地拐进卫生间,洗漱后再跌跌撞撞地摸到房间里。筋疲力尽的我终于躺到了床上,一沾上枕头就睡着了。
第二天,当我从床上爬起,睁开眼睛却发现世界还是一片黑暗,如汪洋大海般淹没了我。我颓丧之余,只能拼命地回想家中的摆设,昨天的行走路线。好不容易来到客厅,却在行走中迷失了方向。空荡荡的客厅犹如无边的旷野,我盲目地往前走着,心里却慢慢明确了方向:我要熟悉生活的环境,要用比上学专心一百倍的态度来适应我的黑暗生涯。可是,我多么想依偎在妈妈身旁啊!我努力回想着家人的模样,把他们的面庞牢牢地刻在心底,让心渐渐沉稳下来,不再被忐忑所霸占。
第三天,我的动作似乎顺畅了一些。可盲人生活带给我的烦恼是永远消除不了的。于是,早上我会奋笔疾书,将自己失明后的感受真真切切地写出来。我静静地对比着光明的美好,黑暗的混沌,发自肺腑地感叹着眼睛的重要。下午,我想以盲人的身份出席一个座谈会,将自己的故事告诉给那些天真可爱的弟弟妹妹们,现身说法,让他们深受感触,知道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更是瞭望世界的窗口”,明白保护眼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。晚上,我终于可以安然地入睡,等待下一个黎明——
当光明终于重新属于我的时候,我要拥抱世界!
拥有着海伦所向往的光明的我,因为一本书而更清晰地看明白了,前路的方向。
发表回复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